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

发那科机器人配件(中国)服务中心    

发那科机器人配件、模块、伺服电机

网站公告
发那科示教器、驱动器、伺服电机、通讯板卡,各型号齐全!
站内搜索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友情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机器人电机有哪些故障,它们如何处理?
新闻中心
机器人电机有哪些故障,它们如何处理?
发布时间:2025-10-08        浏览次数:10        返回列表

机器人电机作为机器人运动的核心动力源,其故障会直接导致机器人动作异常、精度下降甚至停机。常见故障可分为机械故障电气故障性能衰减故障三大类,不同故障的表现、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一、机械故障(与电机机械结构相关,多伴随异响、卡顿)

1. 轴承磨损或损坏

  • 故障表现:电机运行时发出 “沙沙声”“咕噜声” 等异响,或转动时出现明显卡顿;严重时电机外壳振动剧烈,温度异常升高。

  • 常见原因:轴承润滑不足、长期过载运行导致滚珠 / 滚道磨损、安装时同心度偏差过大(轴承受力不均)、环境粉尘进入轴承内部。

  • 处理方法

    • 拆解电机,检查轴承是否有滚珠碎裂、滚道划痕或锈蚀,若损坏直接更换同型号轴承(需匹配精度等级,如机器人电机常用 P5 级精密轴承)。

    • 更换轴承时需清洁轴承座,涂抹专用高温润滑脂(如 Klüber BE 41-150),确保安装后电机轴与轴承同心(用百分表检测径向跳动≤0.02mm)。

    • 安装后手动转动电机轴,确认无卡顿,通电试运行无异常异响。

2. 电机轴弯曲或断裂

  • 故障表现:机器人关节无法精准定位,运行时抖动严重;电机输出扭矩下降,甚至无法带动负载;极端情况电机轴断裂,完全失去动力。

  • 常见原因:机器人碰撞(如突然受力冲击)、长期超负荷运行(扭矩超过额定值 150% 以上)、安装时轴端承受轴向力过大(如联轴器安装过紧)。

  • 处理方法

    • 用百分表检测电机轴径向跳动(距轴端 30mm 处,跳动量>0.05mm 即判定弯曲),轻微弯曲可通过精密校直修复,严重弯曲或断裂必须更换电机轴(需专业厂家维修,确保轴径、键槽精度)。

    • 更换后检查电机与负载的联轴器安装精度(同轴度误差≤0.1mm),避免再次受力不均。

    • 排查负载是否过载(通过控制器查看电机电流,若持续超过额定电流 1.2 倍,需优化机器人动作参数或减轻负载)。

3. 编码器机械故障(与电机轴联动的位置反馈部件)

  • 故障表现:机器人报 “位置反馈错误”“编码器信号丢失”;运动时出现 “打滑”(指令位置与实际位置偏差增大);低速运行时卡顿,高速时震荡。

  • 常见原因:编码器与电机轴的连接松动(如顶丝脱落)、编码器内部码盘磨损或污染(如粉尘、油污覆盖)、码盘碎裂(多因轴振动过大)。

  • 处理方法

    • 拆检编码器,检查连接顶丝是否紧固,码盘是否有划痕、污渍或裂纹,若码盘损坏需更换同型号编码器(注意匹配分辨率,如 17 位、20 位)。

    • 清洁编码器内部光学元件(用无尘布蘸异丙醇轻轻擦拭),安装时确保编码器轴与电机轴同心(轴向窜动≤0.1mm)。

    • 重新校准编码器零点(通过机器人控制器的 “编码器校准” 功能,如 ABB RobotStudio 中的 “Calibrate Encoder”)。

二、电气故障(与电机绕组、接线、驱动相关,多伴随报警、无动作)

1. 绕组短路或接地

  • 故障表现:电机通电后跳闸(断路器或驱动器过流保护);电机外壳带电(接地电阻<0.5Ω);运行时发热异常(远超额定温升,如超过 80K)。

  • 常见原因:绕组绝缘层老化(长期高温运行)、电机进水或受潮(绝缘击穿)、导线接头磨损导致相线短路、金属异物进入电机内部(刺穿绝缘层)。

  • 处理方法

    • 用兆欧表检测绕组绝缘电阻:相间绝缘电阻应≥1MΩ,绕组对地绝缘电阻应≥5MΩ,若低于标准则判定短路或接地。

    • 轻微受潮可烘干处理(用烘箱 80℃烘干 2 小时);若绕组烧损(闻到焦糊味),需重新绕制绕组(需匹配线径、匝数、绝缘等级,如 H 级绝缘)。

    • 修复后再次检测绝缘电阻,确保合格后通电测试(先空载运行,监测电流和温度)。

2. 绕组断路

  • 故障表现:电机完全无动作,驱动器报 “缺相故障”;用万用表检测绕组电阻时,某一相电阻为无穷大。

  • 常见原因:绕组引线焊接点脱落、导线断裂(多因频繁弯折或振动)、过流导致绕组烧断。

  • 处理方法

    • 排查绕组引线是否断裂,焊接点是否虚焊,若为外部引线问题,重新焊接并加固(套绝缘套管)。

    • 若内部绕组断路,需拆解电机重新绕制(同短路处理),或直接更换电机(小功率电机更换成本可能低于维修)。

    • 修复后检测三相电阻是否平衡(偏差应<5%),避免运行时电流不均。

3. 接线端子松动或氧化

  • 故障表现:电机运行时忽停忽动(接触不良);端子处发热严重(甚至烧黑);驱动器偶尔报 “过流”“欠压” 故障。

  • 常见原因:安装时端子未拧紧(长期振动导致松动)、环境潮湿(端子氧化生锈)、导线与端子压接不牢(接触电阻过大)。

  • 处理方法

    • 断电后检查电机接线盒内端子,用螺丝刀紧固松动的螺丝(扭矩符合规范,如 M4 端子推荐 0.8-1.2N・m)。

    • 用细砂纸打磨氧化的端子和导线接头,去除锈迹后重新连接,必要时更换端子(选用镀金或镀银端子增强导电性)。

    • 对接线盒进行密封处理(如涂抹密封胶),防止粉尘、水汽进入。

三、性能衰减故障(电机无明显损坏,但输出性能下降)

1. 磁钢退磁(永磁同步电机常见)

  • 故障表现:电机输出扭矩下降(带载时速度无法达到额定值);空载电流增大(比额定值高 20% 以上);运行时发热加剧。

  • 常见原因:长期高温运行(超过磁钢居里温度,如钕铁硼磁钢约 80-150℃)、剧烈振动导致磁钢脱落或局部失磁、强磁场干扰(如靠近电焊机、电磁铁)。

  • 处理方法

    • 用磁通计检测磁钢磁通密度,若低于标准值 15% 以上,判定为退磁,需更换磁钢(需专业厂家操作,确保充磁均匀)。

    • 检查电机散热是否正常(清理散热风扇、风道灰尘),避免再次高温运行;远离强磁场环境。

    • 更换后测试电机扭矩(通过测功机),确保达到额定值的 90% 以上。

2. 编码器信号异常(电气性能问题)

  • 故障表现:机器人运动精度下降(重复定位误差超差);高速运行时出现 “丢步”;控制器报 “编码器信号干扰”“脉冲丢失”。

  • 常见原因:编码器线缆屏蔽层破损(抗干扰能力下降)、信号线缆过长(超过 5 米易受干扰)、编码器电源电压不稳(如波动超过 ±5%)。

  • 处理方法

    • 检查编码器线缆,更换破损的屏蔽层(确保单端接地),缩短线缆长度(必要时使用信号放大器)。

    • 用示波器检测编码器输出信号(A、B 相脉冲),若波形畸变(如毛刺、幅度不足),更换编码器或线缆。

    • 稳定编码器电源(如加装稳压模块),确保电压在额定值 ±3% 以内。

四、通用故障处理原则

  1. 安全优先:处理电机故障前必须断电,电容放电(尤其驱动器侧),避免触电;拆卸时使用专用工具,防止部件损坏或人员受伤。

  2. 精准定位:结合机器人控制器报警代码(如 ABB 的 30016 “电机过温”、30022 “编码器故障”)缩小排查范围,优先检查电气连接、参数设置,再拆检机械部件。

  3. 更换规范:关键部件(如轴承、编码器、磁钢)需使用原厂或同等精度的配件,避免因质量问题导致二次故障;更换后必须进行参数校准(如电机型号匹配、编码器零点校准)。

  4. 预防维护:定期清洁电机散热片、检查轴承润滑、测量绝缘电阻(每 6 个月 1 次),记录电机运行电流和温度,提前发现性能衰减趋势。

通过以上方法,可高效排查并处理机器人电机的常见故障,恢复其动力性能与精度,减少因电机问题导致的生产停机时间。

收缩
  • 电话咨询

  • 13175557688
  • 添加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