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有效利用视觉定位,需通过图像采集、特征提取、坐标转换、动态调整四个核心环节实现,其优点集中在柔性化与精度提升,缺点则与环境依赖性、成本等相关。以下是具体分析:
视觉定位是通过摄像头(2D/3D)获取环境或工件图像,经算法处理确定目标位置 / 姿态,引导机器人完成操作,关键步骤如下:
硬件选型:根据场景选择视觉设备 ——2D 视觉适合平面工件(如 PCB 板、薄膜),依赖对比度提取边缘 / 条码;3D 视觉(激光雷达、结构光)适合立体工件(如汽车零部件、箱体),可获取深度信息。
坐标系校准:通过 “手眼标定” 建立视觉坐标系与机器人基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如用标定板拍摄多组图像,计算转换矩阵),确保视觉识别的坐标能精准映射到机器人运动空间(误差≤±0.1mm)。
安装位置设计:固定相机(如安装在机器人末端 “眼在手上”,适合抓取移动工件)或固定在工位旁 “眼在手外”(适合静态工件定位,减少机器人运动对图像的干扰)。
图像采集与预处理:控制光照(如使用环形光源、背光源消除反光),通过滤波、降噪(高斯模糊)、二值化处理图像,突出目标特征(如轮廓、孔洞、纹理)。
特征提取与匹配:用算法(SIFT、模板匹配、深度学习目标检测)识别工件的关键特征点(如角点、圆心),计算其在图像中的坐标,排除干扰物(如工件表面污渍、背景杂物)。
动态补偿与路径规划:若工件存在位置波动(如传送带振动),视觉系统实时(10-50ms / 帧)更新坐标,机器人通过 PLC 或实时通信(如 EtherCAT)调整运动轨迹,实现 “动态跟追”(如抓取流水线上的无序工件)。
无序分拣:3D 视觉扫描料箱内杂乱工件,识别每个工件的姿态(如角度、朝向),机器人按最优路径抓取,避免碰撞(如物流行业的包裹分拣、汽车零件上料)。
精密装配:2D 视觉定位 PCB 板的焊盘位置,引导机器人将芯片精准放置(误差≤±0.05mm),或识别齿轮齿槽,辅助轴孔装配(如电子行业的连接器插装)。
焊缝跟踪:视觉实时识别焊缝轨迹(如坡口、熔池),动态调整机器人焊枪姿态,补偿工件变形或定位误差(如压力容器焊接)。
柔性化程度高,适应复杂场景
定位精度高,提升操作质量
拓展机器人的感知能力
环境依赖性强,易受干扰
系统成本高,技术门槛高
响应速度有限,不适合超高速场景
稳定性受工件特性影响
优化环境控制:采用封闭式工位 + 定制光源(如漫反射光源抑制反光),保持光照稳定;定期清洁镜头和工件表面,减少粉尘干扰。
算法与硬件适配:简单场景用模板匹配(速度快),复杂场景用深度学习(鲁棒性强);根据精度需求选择相机分辨率(如 1200 万像素满足 ±0.02mm 精度)。
冗余设计:关键工序可结合视觉与其他传感器(如激光测距仪),当视觉失效时切换备用定位方式,避免停机。
视觉定位是机器人实现 “柔性自动化” 的核心技术,其优点在于高精度、高适应性,尤其适合多品种、精密操作场景;但受环境、成本、速度限制,需结合实际需求权衡使用 —— 简单固定场景(如单一规格工件的重复抓取)可沿用机械定位,复杂动态场景(如无序分拣、精密装配)则优先选择视觉定位,并通过环境优化与技术适配弥补其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