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

发那科机器人配件(中国)服务中心    

发那科机器人配件、模块、伺服电机

网站公告
发那科示教器、驱动器、伺服电机、通讯板卡,各型号齐全!
站内搜索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友情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视觉定位?它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新闻中心
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视觉定位?它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发布时间:2025-10-05        浏览次数:5        返回列表

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有效利用视觉定位,需通过图像采集、特征提取、坐标转换、动态调整四个核心环节实现,其优点集中在柔性化与精度提升,缺点则与环境依赖性、成本等相关。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机器人有效利用视觉定位的核心方法

视觉定位是通过摄像头(2D/3D)获取环境或工件图像,经算法处理确定目标位置 / 姿态,引导机器人完成操作,关键步骤如下:

1. 视觉系统与机器人的协同配置

  • 硬件选型:根据场景选择视觉设备 ——2D 视觉适合平面工件(如 PCB 板、薄膜),依赖对比度提取边缘 / 条码;3D 视觉(激光雷达、结构光)适合立体工件(如汽车零部件、箱体),可获取深度信息。

  • 坐标系校准:通过 “手眼标定” 建立视觉坐标系与机器人基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如用标定板拍摄多组图像,计算转换矩阵),确保视觉识别的坐标能精准映射到机器人运动空间(误差≤±0.1mm)。

  • 安装位置设计:固定相机(如安装在机器人末端 “眼在手上”,适合抓取移动工件)或固定在工位旁 “眼在手外”(适合静态工件定位,减少机器人运动对图像的干扰)。

2. 定位流程与算法优化

  • 图像采集与预处理:控制光照(如使用环形光源、背光源消除反光),通过滤波、降噪(高斯模糊)、二值化处理图像,突出目标特征(如轮廓、孔洞、纹理)。

  • 特征提取与匹配:用算法(SIFT、模板匹配、深度学习目标检测)识别工件的关键特征点(如角点、圆心),计算其在图像中的坐标,排除干扰物(如工件表面污渍、背景杂物)。

  • 动态补偿与路径规划:若工件存在位置波动(如传送带振动),视觉系统实时(10-50ms / 帧)更新坐标,机器人通过 PLC 或实时通信(如 EtherCAT)调整运动轨迹,实现 “动态跟追”(如抓取流水线上的无序工件)。

3. 典型应用场景的适配策略

  • 无序分拣:3D 视觉扫描料箱内杂乱工件,识别每个工件的姿态(如角度、朝向),机器人按最优路径抓取,避免碰撞(如物流行业的包裹分拣、汽车零件上料)。

  • 精密装配:2D 视觉定位 PCB 板的焊盘位置,引导机器人将芯片精准放置(误差≤±0.05mm),或识别齿轮齿槽,辅助轴孔装配(如电子行业的连接器插装)。

  • 焊缝跟踪:视觉实时识别焊缝轨迹(如坡口、熔池),动态调整机器人焊枪姿态,补偿工件变形或定位误差(如压力容器焊接)。

二、视觉定位的优点

  1. 柔性化程度高,适应复杂场景

    • 无需机械治具(如专用定位夹具),通过软件调整模板或算法,即可适配不同尺寸、形状的工件(如更换产品时,仅需更新视觉模板,无需重新设计工装),尤其适合小批量多品种生产。

    • 能处理工件的微小变形、位置偏移(如塑料件因温度变形),传统机械定位难以应对。

  2. 定位精度高,提升操作质量

    • 2D 视觉定位精度可达 ±0.01mm(配合高分辨率相机),3D 视觉深度精度可达 ±0.1mm,远超机械挡块(±0.5mm)或传感器(如接近开关)的定位能力,适合精密装配、微操作场景。

    • 减少人工干预,避免因人工放置工件的误差导致产品缺陷(如焊接偏位、装配错位)。

  3. 拓展机器人的感知能力

    • 除定位外,可同步实现质量检测(如识别工件表面划痕、缺角),实现 “定位 - 操作 - 检测” 一体化(如抓取时同时判断工件是否合格,不合格品自动剔除)。

    • 适应动态环境,如跟踪移动的工件(传送带速度≤2m/s 时,视觉可实时跟追),传统固定定位方式无法实现。

三、视觉定位的缺点

  1. 环境依赖性强,易受干扰

    • 光照变化(如车间灯光闪烁、阳光直射)会导致图像对比度下降,特征提取失败(如金属工件反光会掩盖关键轮廓)。

    • 复杂背景(如工件与背景颜色接近、存在油污 / 粉尘)会增加算法误识别率,需额外设计光源或清洁工位,维护成本高。

  2. 系统成本高,技术门槛高

    • 硬件成本:高分辨率工业相机(数千元至数万元)、3D 视觉传感器(数万元至十余万元)、光源及镜头的配套费用较高,远高于机械定位(千元级夹具)。

    • 软件与调试: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算法开发(如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手眼标定、参数优化,后期维护(如模板更新、故障排查)也需技术积累,中小企业难以自主掌控。

  3. 响应速度有限,不适合超高速场景

    • 视觉处理存在延迟(通常 20-100ms),当机器人运动速度极高(如分拣速度>100 次 / 分钟)时,可能因延迟导致定位偏差,而机械定位可实现毫秒级响应。

    • 大规模数据处理(如 3D 点云建模)会占用更多计算资源,需配置高性能工业 PC,进一步增加成本。

  4. 稳定性受工件特性影响

    • 对表面无特征的工件(如黑色橡胶块、光滑金属球),视觉难以提取有效信息,需额外贴标签或打标记,增加工序复杂度。

    • 工件姿态多变(如无序堆叠的曲面零件)时,算法匹配时间延长,甚至出现定位失败,需要人工介入调整。

四、提升视觉定位效果的实用建议

  1. 优化环境控制:采用封闭式工位 + 定制光源(如漫反射光源抑制反光),保持光照稳定;定期清洁镜头和工件表面,减少粉尘干扰。

  2. 算法与硬件适配:简单场景用模板匹配(速度快),复杂场景用深度学习(鲁棒性强);根据精度需求选择相机分辨率(如 1200 万像素满足 ±0.02mm 精度)。

  3. 冗余设计:关键工序可结合视觉与其他传感器(如激光测距仪),当视觉失效时切换备用定位方式,避免停机。

总结

视觉定位是机器人实现 “柔性自动化” 的核心技术,其优点在于高精度、高适应性,尤其适合多品种、精密操作场景;但受环境、成本、速度限制,需结合实际需求权衡使用 —— 简单固定场景(如单一规格工件的重复抓取)可沿用机械定位,复杂动态场景(如无序分拣、精密装配)则优先选择视觉定位,并通过环境优化与技术适配弥补其缺点。

收缩
  • 电话咨询

  • 13175557688
  • 添加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