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

发那科机器人配件(中国)服务中心    

发那科机器人配件、模块、伺服电机

网站公告
发那科示教器、驱动器、伺服电机、通讯板卡,各型号齐全!
站内搜索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友情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相对定位加减速问题!
新闻中心
相对定位加减速问题!
发布时间:2025-09-18        浏览次数:0        返回列表

在自动化控制(如电机驱动、机器人运动、数控加工)和运动控制领域,相对定位加减速是实现精准、平稳位移的核心技术,其核心目标是:在以 “当前位置为基准” 的相对位移任务中,通过控制速度的 “平稳升速(加速)” 和 “平稳降速(减速)”,避免运动冲击、保证定位精度,并保护机械结构。


要理解相对定位加减速,需先明确其基础概念,再拆解核心技术逻辑、常见算法及应用场景,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核心概念辨析:相对定位 vs 绝对定位

在讨论加减速前,需先区分 “定位方式”,这是加减速逻辑的前提:


定位方式定义基准核心特点应用场景
相对定位当前实时位置为起点,移动指定的 “相对距离”(如 “从当前位置再走 100mm”)当前位置位移量与起点相关,无需预设绝对坐标;断电后重启需重新校准当前位置电机微调、机器人关节转动、传送带分步送料
绝对定位预设的固定原点(如机械零点)为基准,移动到指定的 “绝对坐标”(如 “移动到 X 轴 500mm 处”)固定原点位移量与起点无关,依赖绝对坐标系统;支持断点续跑数控车床加工(指定坐标切削)、3D 打印机喷头定位


相对定位加减速的本质:在相对定位任务中,为速度变化设计 “过渡曲线”,避免速度突变(如从静止直接跳转到最大速度)导致的机械振动或定位超调。

二、相对定位加减速的核心需求:为什么需要加减速?

若直接忽略加减速,让运动部件 “瞬间启停” 或 “速度突变”,会引发三大问题:


  1. 机械冲击:速度突变产生的惯性力会冲击齿轮、导轨等结构,缩短设备寿命,甚至导致部件松动;

  2. 定位误差:惯性会导致运动部件 “冲过目标位置”(超调),无法精准停在相对位移的终点;

  3. 系统过载:电机从静止到高速的瞬间,电流会急剧增大(堵转电流),可能触发过载保护,甚至烧毁驱动模块。


因此,加减速的核心作用是:通过控制加速度的 “平滑变化”,平衡 “运动效率” 与 “平稳性、精度”

三、相对定位加减速的关键参数

所有加减速算法的设计,都围绕以下 4 个核心参数展开,需根据实际场景(如负载重量、机械刚性、精度要求)调整:


  1. 最大加速度(a_max):速度上升阶段的最大速率(单位:mm/s²、rad/s²),由电机扭矩、负载惯性决定 —— 负载越重,a_max 需越小,避免电机带不动;

  2. 最大减速度(d_max):速度下降阶段的最大速率(通常为负值,或与 a_max 分开设定),需匹配机械制动能力,过大会导致急刹;

  3. 最大速度(v_max):运动过程中的最高速度,由设备硬件上限(如电机额定转速)、定位效率需求决定 —— 精度要求高时,v_max 需降低;

  4. 相对位移量(s):需移动的 “相对距离”(如 100mm、90°),是判断 “是否能达到 v_max” 的关键(位移过小时,可能没到最大速度就需要减速)。

四、常见相对定位加减速算法(从简单到复杂)

不同算法的核心差异在于 “速度曲线的形状”,直接影响平稳性、计算复杂度和精度,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场景选择:

1. 梯形加减速(Trapezoidal Profile):最基础、最常用

核心逻辑:速度曲线呈 “梯形”,分为 3 个阶段 ——匀加速→匀速→匀减速,是工业场景中(如步进电机、伺服电机)最普及的算法,原因是计算简单、易实现。


工作过程(以 “从静止开始,相对位移 s” 为例)


  1. 匀加速阶段:速度从 0 按 a_max 上升,直到达到 v_max(或位移不够时提前进入减速);

  2. 匀速阶段:速度保持 v_max 运行(仅当位移足够大时存在,若位移过小,可能跳过此阶段);

  3. 匀减速阶段:速度从当前值按 d_max(绝对值)下降,直到速度为 0,此时恰好到达相对位移的终点。


关键公式(判断是否存在匀速阶段)


  • 若 “仅加速 + 仅减速” 所需的最小位移 s_min = (v_max²)/(2a_max) + (v_max²)/(2d_max) ≤ 实际位移 s → 存在匀速阶段;

  • 若 s <s_min → 无匀速阶段,速度会先加速到某个 “中间速度 v_mid”,再立即减速到 0(此时 s = (v_mid²)/(2a_max) + (v_mid²)/(2d_max))。


优缺点


  • 优点:计算量小,对控制器性能要求低,适配大多数中低精度场景(如传送带、简单装配);

  • 缺点:加速→匀速、匀速→减速的 “拐点” 处加速度突变(从 a_max→0,或 0→-d_max),会产生轻微冲击(称为 “柔性冲击”),不适用于高精度设备(如半导体封装)。

2. S 型加减速(S-curve Profile):解决梯形冲击,高精度场景首选

核心逻辑:在梯形加减速的基础上,对 “加速度” 进行平滑处理 —— 将 “匀加速” 改为 “加速度从 0 上升到 a_max(加加速阶段)→ 匀加速 → 加速度从 a_max 降到 0(减加速阶段)”,同理减速阶段也分为 “加减速→匀减速→减减速”,最终速度曲线呈 “S 型”,彻底消除加速度突变。


工作过程(7 个阶段)


  1. 加加速阶段( jerk 为正,加速度↑);

  2. 匀加速阶段(加速度 = a_max);

  3. 减加速阶段( jerk 为负,加速度↓);

  4. 匀速阶段(加速度 = 0,速度 = v_max);

  5. 加减速阶段( jerk 为负,加速度↓为负);

  6. 匀减速阶段(加速度 = -d_max);

  7. 减减速阶段( jerk 为正,加速度↑回 0)。


关键新增参数:加加速度(Jerk,j_max)
Jerk 是 “加速度的变化率”(单位:mm/s³、rad/s³),决定 S 型曲线的 “平滑程度”——j_max 越大,曲线越陡(接近梯形);j_max 越小,曲线越平缓(冲击越小)。


优缺点


  • 优点:无加速度突变,运动极平稳,定位精度高,适配高精度设备(如机器人关节、激光切割、半导体光刻机);

  • 缺点:计算复杂度高(需分 7 段计算),对控制器算力要求高,实时性设计难度大。

3. 其他简化 / 优化算法

  • 三角形加减速:梯形的特殊情况(无匀速阶段,仅加速 + 减速),适用于相对位移极小的场景(如精密微调);

  • 指数加减速:速度曲线按指数规律上升 / 下降,平稳性优于梯形,但计算复杂,多用于对冲击敏感的柔性负载(如线缆牵引);

  • 多项式加减速:通过高阶多项式(如 5 次多项式)拟合速度曲线,实现加速度、加加速度的连续变化,是高端运动控制(如协作机器人)的首选,但对硬件算力要求极高。

五、相对定位加减速的典型问题与解决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加减速控制常因参数设计或场景适配不当出现问题,以下是高频问题及应对思路:


常见问题根本原因解决方案
定位超调(冲过终点)减速度设置过小,或减速启动时机过晚1. 增大 d_max(需确认机械制动能力);2. 提前计算减速点(根据当前速度、d_max 反推需减速的位移);3. 采用 S 型加减速,避免减速初期冲击
运动异响 / 振动1. 梯形加减速的拐点冲击;2. a_max/J_max 过大1. 替换为 S 型加减速;2. 减小 a_max 或 J_max,降低速度变化率;3. 检查机械结构(如导轨润滑),排除非控制因素
响应慢(效率低)a_max/J_max 设置过小,或 v_max 未达硬件上限1. 逐步增大 a_max/J_max(以无振动为限);2. 确认 v_max 是否匹配电机额定转速;3. 若位移足够,确保进入匀速阶段
丢步(电机未按指令位移)a_max 过大,电机扭矩不足以克服负载惯性1. 降低 a_max,减小启动瞬间的电流需求;2. 更换更高扭矩的电机,或减小负载惯性(如轻量化设计)

六、总结

相对定位加减速的核心是 “以当前位置为基准,通过平滑的速度曲线实现精准位移”,其设计需围绕 3 个核心目标:平稳性(无冲击)、精度(无超调)、效率(匹配需求)


在实际选型时,需遵循 “需求优先” 原则:


  • 中低精度、低成本场景(如普通传送带、步进电机驱动):优先选择梯形加减速,兼顾简单性与实用性;

  • 高精度、低冲击场景(如机器人、精密加工):必须采用S 型或多项式加减速,以牺牲部分计算复杂度换取平稳性;

  • 极小位移场景(如精密微调):采用三角形加减速,简化控制逻辑。


同时,需通过反复调试(如逐步调整 a_max、d_max、J_max)匹配具体负载和机械特性,才能实现最优的运动控制效果。

收缩
  • 电话咨询

  • 13175557688
  • 添加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