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亿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暗战确实呈现出北京“造脑”、广东“造身”的分工格局。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分析:
一、北京“造脑”
产业优势:
北京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上拥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大脑环节。一批头部的人工智能企业聚集在北京,致力于人形机器人的智能系统研发。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天工”人形机器人在多项关键功能上实现了重要突破,展现了北京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上的硬核实力。
政策支持:
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和《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人形机器人列为未来产业重点培育方向,计划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推动其在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领域的应用。
技术实力:
北京在人形机器人的智能系统、操作系统、人机交互等方面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例如,百度、地平线等人工智能企业入选了人形机器人百强名单。
北京积极打造机器人产研结合示范区、产用结合集聚区,聚焦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了政策、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向机器人头部企业倾斜。
二、广东“造身”
产业基础:
广东制造业基础雄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全球人形机器人约38%的供应链企业在中国,而中国约57%的供应链企业在大湾区。
广东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众多,涵盖了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
政策支持:
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加快启动布局人形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计划通过财政投入和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人形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目标引进和培育3—5家独角兽企业及科技型领军企业。
技术突破与商业化:
广东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在核心部件和整机方面取得了显著技术突破。例如,广汽集团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已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核心部件批量生产,2026年推动整机规模化量产。
广东积极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安防、康养、汽车后市场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落地。广汽集团GoMate的初期商业化路径即聚焦安防巡逻和康养服务,目前已在多地进入实地测试阶段。
三、产业链协同与未来发展
产业链协同:
北京和广东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北京负责“造脑”,提供智能系统和算法支持;广东负责“造身”,提供核心部件和整机制造。
这种分工格局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未来发展:
随着老龄化加剧与人力成本上升,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服务业等领域的替代需求持续增长。预计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北京和广东将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与协同,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将积极应对技术挑战和市场变化,不断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6万亿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暗战中的北京“造脑”、广东“造身”分工格局清晰明了。这种分工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链竞争力,并将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